8月17號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發布了一則聲明稱,近期,持續有不法分子通過短信、微信、QQ等形式冒用國資委和中央企業領導干部身份,甚至偽造中央企業公章、公文實施詐騙,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而在8月16號中基協也發布了一則關于警惕假冒協會名義實施詐騙的嚴正聲明,表明了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協會印章、公文等方式,冒用協會名義向個別投資機構發送采取罰款、關閉出金通道、注銷賬戶等處罰或限制措施的“《紀律處分決定書》”。
類似的事件還有7月26號杭州上城區警方通報了一起偽造公司印章用以非法招募亞運安保人員案件,經調查,犯罪嫌疑人范某某(男,45歲,某公司負責人)、仙某某(男,34歲,某公司員工)為謀取不法利益,偽造保安公司印章和亞運安保服務資質授權書,招聘外省安保人員來杭。
無獨有偶,近期,海南東方市公安局也破獲了一起偽造公司印章簽訂租賃土地轉租協議非法獲利19萬元,經調查,犯罪嫌疑人寶某某曾就職于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但因故被公司開除。之后,他偽造了該公司的印章,私自將公司位于東方市三家鎮某村的租賃土地轉租給東方市某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使用偽造的公章與該村民委員會解除了土地合同,從而非法獲利19萬元。
偽造印章,假冒身份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顯然已經不是罕見個例,除上述這些,還有比亞迪、騰訊、葛洲壩集團、華潤集團、國家能源集團、銀行華基金、中航基金等都曾遭遇過或近期正在遭遇偽造假冒事件,給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和經濟、名譽上的損失。
為何偽造印章,假冒身份事件會頻頻發生,屢禁不止。追根溯源,實體印章本身就容易被偽造,還無法做到審查用印人的身份,同時用印流程不受管控,讓不法分子存在有機可趁。
如何有效規避偽造印章,假冒身份風險
隨著電子簽名、電子印章普及推廣,為企業規范化用章,規避偽造印章,假冒身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電子簽名/印章是以互聯網為基礎,遵循《電子簽名法》,基于可信密碼技術生成身份標識,以電子數據圖形表現的簽名,通常只用于簽署電子文件,其內容包括電子簽名圖形、簽名信息和信任憑證,與實物印章或手寫簽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與實體印章相比,電子印章由人工管理變成了在系統/平臺上管理,用印審批、授權更加規范。同時用印流程有記錄,可追溯可監管。
簽盾為企業安全用章保駕護航
簽盾通過身份認證、數字簽名、區塊鏈、時間戳、加密傳輸、哈希等技術保障企業簽章安全以及簽章文件的合規、有效。
用章主體有認證
企業或員工需要用章,首先就得進行主體認證,簽盾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以及身份證、企業四要素、運營商認證等多種認證手段,確保用章主體身份真實。同時簽盾對接國家權威ca機構,為簽署主體簽發數字證書,獲取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印章。
用章過程有監管
電子印章由企業管理員配置用章權限,當員工需要用章時,管理員只能授權給已實名認證的員工,有了印章使用權限,員工才可以使用蓋章,并且整個用印過程有記錄,可追溯可監管,確保了用章安全。
用章全流程上鏈存證
簽盾利用數字簽名、時間戳、哈希等技術對電子簽章過程進行證據固化處理,將固化的證據存儲在區塊鏈上,并鏈接權威司法節點見證,確保了印章以及簽章文件內容不被篡改,形成具備法律效力的完整證據鏈,受司法機構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