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署電子合同會有風險嗎,這是企業在選擇使用電子合同時經常會問到的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早在《合同法》《電子簽名法》中就規定了電子合同也屬于書面合同形式的有一種,即簽署電子合同等同于紙質合同。同時擁有可靠電子簽名的電子合同是具備與紙質合同簽字蓋章同等的法律效力的。
既然電子合同與紙質合同一樣,簽署電子合同會有風險嗎,當然也是會有的,但是其風險要遠遠小于紙質合同,其中就比如紙質合同經常出現偽造,篡改,丟失,冒簽等風險,而電子合同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在合同簽署前的身份認證,簽署過程中的意愿認證以及簽署后的數據存儲管理,保障了合同簽署管理的安全,可信。
在電子合同應用的早起,會存在以下風險:
1、主體身份不明,早期互聯網身份監管不嚴,同時也沒有一個有效的數字手段進行監管,因此,容易出現虛擬身份或假冒身份的問題。
2、內容發生變化,存在異議。電子文件在傳輸過程中,無法做到全程加密防護,容易遭遇篡改的風險,因此,當發送人發現接收人給到的合同內容與所發原件出現篡改時,容易產生糾紛。
3、舉證不容易,當出現以上的問題,一旦發生糾紛,需要舉證,不僅不能拿出有力的身份證明證據,而且合同內容出現篡改的問題也無法進行記錄和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隨著數字認證技術,電子簽名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目前電子合同簽署已經能夠有效的規避上述的這些風險,首先當我們需要簽署電子合同時,需要通過合法合規的電子合同簽約平臺,然后提交身份信息,包括企業營業執照、法人或個人身份證明,人臉識別等,再交由公安部,工商局等管理部門系統進行數據比對,確保身份信息真實有效,最后,由ca認證機構頒發數字證明,確認了其網絡身份不可抵賴,可追溯。
其次,在電子合同簽署過程中,當我們審核好簽署的合同內容后,需要進行意愿認證,這一步操作流程確保了合同最終的簽字蓋章在本人的操作或授權下進行的,表明了其真實意愿并對合同簽署負有法律責任。
最后,在電子合同存儲過程,電子合同簽約平臺采用區塊鏈、時間戳等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加密上鏈存儲,并利用哈希值固化原始文件,使其不被篡改,此外,利用時間戳技術能夠精確記錄簽約時間信息,一旦出現篡改行為,立即就能發現,保證了合同存儲的完整性和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