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攜程平臺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19年同期水平,達到2億人次,創五年來新高;內地出境游產品整體預訂量,同比增長超18倍。
今年旅游市場呈現出快速復蘇的良好勢頭,帶來了強勁的增幅。但對于傳統旅游企業來說,隨著業務訂單的增多,紙質合同文件的簽署與管理麻煩更加凸顯:異地簽署不便、簽署流程繁瑣,周期長、合同文件歸檔管理難、辦公效率低,成本高、身份難識別,偽造冒簽代簽問題易發、不合理低價游無法監管等。
紙質合同簽署管理問題多,電子合同破局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產業信息化、數字化轉型推進。早在2016年,國家旅游管理部門就啟動建設了全國旅游監管服務平臺,其中要求旅游服務平臺提供電子合同、CA認證及驗真功能,通過合同價格監測預防“不合理低價游”。
隨后,2017年,國家旅游局發布《國家旅游局辦公室關于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六省市啟用全國旅游監管服務平臺有關事宜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構建“全國旅游示范合同庫”,積極推動未使用電子合同的旅行社使用“電子合同管理功能”。
2020年,文旅部、發改委、教育部、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廣旅游電子合同使用,推進旅游電子合同標準制定。
從通過電子合同監測預防不合理低價游到推動旅行社使用電子合同管理再到推進旅游電子合同標準制定。由此可見,電子合同受到旅游管理部門肯定,在合同簽署管理效能以及信息數據監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電子合同,電子印章具備“在線化、便捷化、可追溯可監管、安全可靠”的優勢。旅游電子合同的推廣不僅極大的提高了各類業務場景中合同文件的簽章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各地的信息數據統一監管,可查可追溯,保障了合同文件的信息安全,有利于各種糾紛解決,旅游市場的規范化。
電子合同成五一出游“標配”
早前,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的通知》明確:旅行社要與旅客規范簽訂旅游合同,推廣應用電子合同。發揮電子合同在“不合理低價游”治理中的監測和預警作用。
在政策的推動下,電子合同成為旅游行業的“標配”。
簽盾能為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企業提供“身份認證、電子簽約、合同管理、數據存證”數字化基礎應用服務。滿足內部辦公及各類旅游業務場景在線簽字、蓋章需求,實現高效簽署,統一數據管理。
主體身份認證,確保各方身份真實有效
簽署旅游電子合同前,必須經過主體身份認證。由國家權威 CA機構頒發數字證書。并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運營商、企業三要素、身份證等多種認證手段,確保簽署主體的真實身份、真實意愿。保障電子簽名的法律有效性,不可抵賴。
全程在線“簽、管、存”,高效安全合規
旅游電子合同可以在平臺上統一發起、審批、簽署、管理、存證,全流程在線操作。無需打印,也無需郵寄,發起更快捷,審批更高效,用印更安全,電子歸檔管理,隨時能查看,簽約過程證據鏈保全,合同文件有法律保障。
提供證據出證,維護合法權益
一旦各方產生糾紛,可以對在平臺上簽訂的旅游電子合同查驗真偽,并申請數據存證報告,公證書等,提交司法采納。相較紙質取證,縮短取證時間,節省維權成本,快速解決糾紛,維護各方合法權益。